进入十月,北方日渐寒冷。热力供暖是百姓热切关心的问题。而就在此时,山东博兴却上演了一场偷梁换柱、明争暗抢供暖经营权的大戏。一纸突如其来的终止通知,让一家经营十五年、投资近四亿的民营热力企业前路未卜。
2025年9月28日,博兴县相关部门向通源热力和恒源热力公司正式下发《关于终止〈特许经营协议〉取消特许经营协议权的决定书》和《关于对博兴县城区供热项目实施临时接管的通知》。
这意味着,这家自2010年经博兴县政府招商引资而来、已在当地运营十五年的民营供热企业,失去了城区的供热特许经营权。

(图示:相关取消特许经营权决定书图)
01 政企纠纷
2010年,通源集团通过招商引资入驻博兴县,成立博兴县通源、恒源两个热力公司,负责城区集中供热运营管理,并与县政府签订了经营期三十年的《特许经营协议》。
从事城区集中供热事业十五年来,该企业累计投资近四亿元人民币,为当地经济发展、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直至2023年8月31日,博兴县住建局还发函评价通源公司“经过13个采暖期的运行,安全可靠、效果明显,彻底解决了困扰我县多年的城区居民冬季供暖问题”。
然而,这些肯定和认可未能阻止政企关系的破裂。

(图示:中国网披露事件截图)
02 争议“三板斧”
据中国网、中国工业网等官方公开报道,博兴县对恒源、通源公司使出了“三板斧”。
第一板斧:让通源、恒源公司为并非由企业造成的供暖不达标问题承担全部责任。事实上,历年来博兴通源、博兴恒源的供热服务质量连年达到或超过《滨州市城市供热服务规范》的标准。
报道指出,此前供暖偶然出现问题,实际是因热源方盛和电厂为取得政府补贴,蓄意降低供热参数所致。
第二板斧:在热源价格上设置障碍。
中央三令五申强调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价格政策,必须坚持系统观念、问题导向、依法治价的原则;博兴县的行为明显违反中央规定。
据称,博兴县住建局在双方洽谈价格时,违反定价程序规定,主导提出每吉焦92元的天价。此举不但公然违反《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》,而且势必将终端居民取暖价格推高到难以承受的地步。
第三板斧:执法力量的“超常使用”。公安、特警人员开警车停放在热力公司办公区,协同5人小公司对热力设施强行贴封条。

(图示:中国工业网披露事件截图)
03 曾经的认可
在政企关系恶化之前,通源和恒源的服务曾获得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。
县住建局多次发函表示公司的“供热服务流程成熟,生产管理、安全操作、服务标准均严格规范,保证了一系列服务承诺的履行”。
就在2023年8月,博兴县住建局还在公函中特别指出,通源、恒源热力公司在该县的运营使“我县冬季供暖效果进一步提高,并赢得了全县城区居民的好评”。
这些曾经的官方认可,与如今的强制接管形成鲜明对比。
04 民生影响
作为运营十五年的供热企业,通源、恒源热力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。为保障供热质量达标,公司除了在运行中加强科学调试、合理分布热量外,还采取通知公告、入户稽查、投放异味剂等方式,保障供暖质量。
在过去的供暖季中,公司负责城区近7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的供暖任务。如今,住建局指派新设立的5人小公司接管近200人、稳定运营15年的成熟供热公司,能否担起50万百姓的冷暖重任?
如今,随着供暖季临近,博兴县城区供热将由国能博兴电厂启用新热源。
此次特许经营权变更会如何影响今年冬季居民取暖,仍有待观察。
博兴县公安局在“利剑7号”行动通告中承诺:“让平安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,最恒久的温暖”。
然而对当地民营企业而言,真正的“平安”不仅仅是社会治安的稳定,更是政策环境的透明、执法行为的规范、政府承诺的可信。
当博兴县以“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”高调宣示的同时,这场民企与政府的特许经营权的争端,已然成为一个检验当地营商环境的试金石。
(本文信息来源:《中国网》、《中国工业网》等)

说点什么吧
- 全部评论(0)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特别提醒:《华北日报》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